总体规划

国民度假省——贵州省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:2012年05月08日

    为把握好休闲度假快速发展的新形势,充分、科学地利用好贵州省丰富且特色的休闲度假资源,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,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,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和城乡建设的融合发展,树立省域休闲度假发展的新模式、新示范,贵州省旅游局委托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,制订了《贵州省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规划》。这是迄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省级休闲度假规划。

    规划充分参照和吸纳了最新颁布的休闲度假领域的国家标准,例如《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》、《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》、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》、 《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基础术语》、《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导则》、《城市中央休闲区服务质量规范》等,并在规划中予以应用,在规划范式和模式上具有创新性和领先性。

    规划结合贵州的资源特色,提出了"深生态度假"、"活文化体验"、"山地度假省"、"自行车度假省"的发展模式,在全国就有独创性。其中,崇尚乐活、多赢共生、国家公园、国民度假等发展战略,结合贵州地形地貌和城乡特点提出了"集散式度假"和"移动式度假"等组织模式,既具有超前性,也符合贵州实际,既立足国内市场,又兼顾国际潮流,体现了资源整合、产业融合的基本理念,符合绿色低碳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。

   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:以"国际乐活家园,国民度假公园"为总体定位,形成"原生态、大自然、活文化、真生活"的核心竞争力,以避暑度假、温泉养生、户外运动、文化休闲为基础产品体系,形成"深生态度假"和"活文化体验"标志性度假品牌,为建设旅游强省构建强有力的支撑,开创中国休闲度假的新模式、新示范,成为世界知名、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。总体发展定位、核心竞争力、基础产品体系、标志性品牌和目标要求,均是针对贵州省的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提出的,在全国的省级规划都是首次出现,具有很强的探索价值和推广意义。

    规划研究认为,贵州"八山一水一分田"的地形,城市群发展相对滞后,以及以贵阳为中心的交通集散布局和文化资源呈聚落式分布等特点,决定了休闲度假主要走"片带结合"的网格模式,而不是"点群融合"的聚集模式。贵州的观光资源富集,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难以分割,因此是最适宜的是"区域停留、区内流动".由此,形成了6片11带12区,以及若干休闲度假城市(镇)的发展布局。这个布局,充分体现了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的差别,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独特性。

    规划提出,对于规模性的度假区,在选址上要尊重各类世界遗产、风景名胜区、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地质公园、文物保护单位等功能区规划和管理的要求,在其区划范围之外,结合对城乡区位、交通网络、土地结构、地形地貌、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择址,最大限度地借助和辐射既有景区,把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有效结合起来,达到"离而不散,聚而不混,功能互补,联通便利"的效果,实现多赢共生。这在根本上解决了休闲度假发展与其他功能区的各种矛盾,有利于在巩固观光旅游的基础上,把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好。这种模式,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创新性,对全国的旅游度假区发展具有指导价值。

    在规划指导下,贵州省确定了"十二五"期间建设"山地度假省"的重要定位,建设打造七大特色旅游基地,即: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、新型国民休闲基地、特色乡村旅游基地、养生与老龄度假基地、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、山地户外活动基地、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基地。实施十大转型升级重点项目,将泛黄果树、多彩贵州城、乐湾国际温泉休闲城、龙里国际山地避暑休闲度假区、百里杜鹃高山休闲度假区等20个骨干休闲度假区。依托贵阳至广州、贵阳至昆明的双高(高速铁路、高速公路)通道,通过主动对接和区域合作,打造广州-桂林-贵阳-昆明-曼谷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带,将贵州旅游全面推向粤港澳和东盟地区,实现贵州旅游的国际化飞跃。

    贵州旅游业将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"转方式、调结构"取得新成效,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有效印证,因此,本规划获得了"2011中国休闲创新奖"。

千户苗寨

活文化

深生态